立冬,是二十四节气中第十九个节气,也是冬天的第一个节气,短暂的秋天告一段落,晶莹的初冬就此登场。
自古以来,立冬就是非常重要的季节节点之一,与立春、春分、立夏、夏至、立秋、秋分和冬至,并称为“四时八节”,春耕夏耘、秋收冬藏,遵循着这样的节序,人们在冬天享受丰收、休养生息。
立冬有哪些有趣的物候?又有什么独特的食俗呢?我们一起来了解吧!同时,别忘了把你的立冬vlog发布到#诺亚舟节气里的童年来参与活动哦~
田野里的过冬准备

立冬时节的田野,南北呈现“一收一种”的鲜明图景:
对于江南、华南等地来说,此时正是秋收冬种的“黄金窗口期”,急需要抓住晴好天气,收割晚稻。与此同时,油菜等越冬农作物的播种期也进入尾声,土壤翻松、种子播撒,为来年春天的新绿埋下伏笔。
而对于北方来说,气温骤降,玉米、大豆这些农作物已经收获完毕,小麦、果树等全面进入越冬期,仿佛被按下了暂停键,悄悄的积蓄能量。
立冬也是积肥蓄力的好时候,农民伯伯们会把秸秆、畜禽的粪便等有机肥集中堆积起来,让它们慢慢沤肥。等到来年春天播种时,这种肥料能让幼苗长得更壮实。
农民伯伯们会像照顾小宝宝一样给庄稼做好过冬准备,盖上稻草被、搭起大棚,都是为了让庄稼们度过一个温暖的冬天。
物候里的立冬密码

一候·水始冰
天气变凉后,小河的表面会慢慢结一层薄薄的冰。这层冰很透明,阳光照在上面会亮晶晶的。冰下面的水还在流动,小鱼会在水里活动,不会被冻住,就像在冰下面躲着一样。有时候凑近看,还能看到冰面上有小小的花纹。
二候·地始冻
田野里的土地,到了立冬也会有变化——原本松软的土地会慢慢变硬,用脚踩上去,能听到“咚咚”的声音。这是因为天气冷了,土壤里的水分受影响,变得紧实起来。变硬的土地能保护下面的小草、小蚯蚓这些生物,让它们能安全过冬,等春天天气暖了,土地又会慢慢变软。
三候·雉入大水为蜃
立冬之后,野外的野鸡会找地方躲起来过冬,所以不容易看到它们活动。而在古代,人们发现这时候海边的沙滩上会出现很多贝壳,形状像小扇子,颜色也多样。天真可爱的古人就以为这些贝壳是野鸡变的。其实这是个误会,野鸡是躲起来了,贝壳只是冬天里更容易在沙滩上被发现而已。
舌尖上的补冬派对

冬季正式来临,草木凋零,蛰虫休眠,人类虽然不需要冬眠,但却有立冬补冬的习俗。“立冬补冬,补嘴空”,劳动了一年,立冬这天家家户户都会杀鸡宰羊进补。
0 1:立冬吃饺子
在北方地区,有立冬吃饺子的习俗,好吃不过饺子,因为水饺外形似耳朵,人们认为吃了它,冬天耳朵就不受冻。此外,饺子谐音“交子”,意指立冬是秋冬季节之交。
0 2:立冬涮羊肉
除了饺子,北方地区特别是北京、西北等地区还会涮羊肉,具有温补之效的羊肉可以抵御冬季的寒冷。涮羊肉时还可以配一点菠菜、白菜、金针菇、蘑菇、莲藕这样的蔬菜用来平衡羊肉的湿热特性。
0 3:立冬吃甘蔗
福州等南方地区立冬要吃甘蔗。甘蔗能成为“补冬”的食物之一,是因为民间素来有“立冬食蔗齿不痛”的说法,意思是“立冬”的甘蔗已经成熟,吃了不上火,这个时候“食蔗”既可以保护牙齿,还可以起到滋补的功效。
0 4:立冬吃鸭子
北吃饺子南吃鸭,立冬这天鸭子和饺子是南北方人家的绝佳选择。萝卜老鸭煲,便是立冬日在南方经常现身的滋补佳品。醇厚香浓的滋味,温暖身心、开胃健脾。
此外,立冬的节令美食还有很多
烤红薯、炒栗子、糖葫芦
大街小巷都能闻到天香
在逐渐转寒的季节
总有温暖触手可及
又一个冬天降临
时节有冷暖,处处皆清欢
愿你拥有一个快乐温暖的冬天!